《心流:最优体验心理学》

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

71个笔记

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

  • 面对太多的,包括负面的信息,你必须找到一项能长久地凝聚自己注意力的活动。这样你面对众多信息时便有了轻重之别,乃至屏蔽若干信息。二位的共同性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。
  • “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,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,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。”
  • 缺乏自由度,正是青年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“异化”
  • 孔子云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?为之犹贤乎已。”
  • 不持续练习不会提高,持续下去主要不是靠耐心,而是靠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,靠持续存在的关注点。

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

  • 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。

第一章 心流,快乐的源泉

  • 成年人的非理性行为植根于童年时所受的挫折。
  • 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,其目的非关个人利益。
  • 在必要的时候,按照自己的优先顺序,做自己的主人。
  • 不能在必要时反抗基因指示的人往往很脆弱,他们非但不能根据个人的目标决定行动方向,反而被肉体的欲望牵着鼻子走。
  • 我们要在别人用以利诱我们的目标之外,另行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。
  •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曾说:“人害怕的其实是自己对事物的看法,而非事物本身。”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·奥勒留也曾写道:“外界事物令你痛苦并不是因为它们打扰你,而是肇因于你对它们的判断,而你有能力立刻消弭那种判断。”

第二章 控制意识,改善体验的品质

  • 意识的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,加以评估后,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。
  • 培养毅力应该从建立意识的秩序、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,而且最好不要企图走捷径。
  • 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:我们从出生到死亡,听见、看见、觉得、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总和。
  • 意识可以遵循不同的目标与意图发展,每个人都拥有控制主观现实的自由。
  • 无论如何,每个人能经历的事情就这么多,所以准许哪些资讯进入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。实际上,这就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。
  • 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,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,生活品质势必会提高
  •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,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、集中注意力换来的。
  • 复杂性是由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——“独特化”与“整合”。
  • 自我在体验心流后会变得复杂。有趣的是,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,只为行动而行动时,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。选定一个目标,投入全部的注意力,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。一旦尝到这种快乐,我们就会加倍努力,重温它的滋味——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。

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

  • 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: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;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,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。
  •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。
  • 换言之,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,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。
  • 只是专心做一件事,全部活力畅流无阻,你会觉得轻松、自在而精力旺盛。
  • 真正给人带来乐趣的并不是控制本身,而是在艰难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。
  • 当一个人沉溺于某种有乐趣的活动,不能再顾及其他事时,他就丧失了最终的控制权,亦即决定意识内涵的自由。这么一来,产生心流的活动就有可能导致负面的效果:虽然它还能创造心灵的秩序,提升生活的品质,但由于上瘾,自我便沦为某种特定秩序的俘虏,不愿再去适应生活中的暧昧和模糊。
  • 最保险的说法应该是,心流发生时,对时间的感觉跟传统的时钟记录的时间几乎没有关联。
  • 很多活动的乐趣都不是自然天成的,它需要我们在开始时做一些并非心甘情愿的努力。一旦个人技巧得到回馈,互动开始,自然就会产生值得的感觉。
  • 心流体验跟世间所有的事一样,不可能绝对的好。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、更紧凑、更有意义的潜力,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。

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?

  • 我们逐渐认清,我们的道德观只适用于自己的文化。在此信念下,不能用一套价值标准去评判另一套价值标准。由于任何跨文化的价值评判,都必然迫使所评判的文化暴露于另一套全然陌生的价值标准之下,因此根本无从比较
  • 游戏只是文化脚本中的一个小插曲,它只在文化不涉及注意力可能漫游到混沌的领域时,为我们的闲暇提供集中注意、采取行动的理由。
  • 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流的能力。有些人不论到哪里,都能自得其乐;有些人即使美景当前,仍感到枯燥乏味。
  • 虽然自觉性强的人在很多方面都跟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同,但这两种人都因对精神能量欠缺控制,很难进入心流状态。他们的注意力太僵化,无法投注到活动本身;自我吸纳了太多的精神能量,不受羁绊的注意力又严格受到自我需求的引导。在这种情形下,要对事物本身的目标发生兴趣,并沉浸在活动的互动效应中,不求其他报酬,实在很困难。
  • 他们都因为能把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,才得以生存下去;

第五章 感官之乐

  • 评估进度所需的回馈包括:走完预定距离的速度有多快或多轻松,沿途看见多少有趣的景物,路上产生哪些新观念或新情绪。
  • 这些活动需要的物质资源都很少,却需要投注相当多的精神能量。
  • 而消耗大量外在资源的休闲活动,大多不需要什么注意力,值得留恋的回馈也相应减少了。
  • 如果在肉体享乐与追逐浪漫爱情的乐趣之外,情人之间还有真正的关怀,性爱的第三个层次就显现出来,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挑战:把对方当作独一无二的人,了解对方、帮助对方、完成对方的目标,从中发掘乐趣。这个层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,提供一生一世用之不竭的心流经验。
  • 配偶双方若不能致力于从相处的关系中发掘新的挑战,学习新的技巧,并充实双方的感情,彼此厌倦是无法避免的。即使最初的体能挑战足够维系心流,日后若培养不出罗曼史与真心关怀,这段感情终究是要褪色的。
  • 如何维持爱情的新鲜感?答案跟其他活动一样。双方关系要乐趣盎然,复杂性一定得提高;而要增加复杂性,双方就得不断在自己和对方身上寻求新的潜能。要达到这个目标,他们就必须在彼此身上投注更多的注意力,了解伴侣的思想、感觉与梦想。这是一种持续的努力,是一辈子的事情。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另一个人时,他们就能一块儿展开各种冒险:一块儿旅行、阅读同样的书、抚养子女、拟订各种计划并付诸实现,这些事会越来越有趣,越来越有意义。细节并不重要,因为适用于每个人特殊处境的条件不尽相同。重要的是大原则:性跟人生的其他层面一样,只要我们愿意下功夫去控制它,增强它的复杂性,它就会变得更有乐趣。
  • 完美的社会应该在精神与物质世界之间找到平衡点,但又不执意苛求完美。
  • 不培养必需的技巧,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。
  • 听的本身并不能改善生活品质,重要的是听进去了什么。
  • 一个人一旦培养了“分析式”的聆听技巧,享受音乐乐趣的机会便呈几何级数增加。
  • 压抑并不是道德修养的方法。基于恐惧而勉强压抑欲望,人生就会变得黯淡无光。这种人会变得刻板、自卫,自我也停止成长。唯有自动自发地遵守某些纪律,人生才有乐趣,而仍然保持理智。一个人若能学会发乎本心,控制本能的欲求,就能享受乐趣而不上瘾,不至于成为欲望的奴隶。

第六章 思维之乐

  • 一个能记住故事、诗词歌赋、球赛统计数字、化学方程式、数学运算、历史日期、《圣经》章节、名人格言的人,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的便宜。前者的意识不受环境产生的秩序限制,他总有办法自娱,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。尽管别人都需要外来刺激——电视、阅读、谈话或药物——才能保持心灵不陷于混沌,但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却是独立自足的。除此之外,一般人也喜欢跟这种人做伴,因为他们会与人分享心灵的资讯,帮助互动的对象,建立意识的秩序。
  • 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,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,他就在心灵之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、自给自足的世界。
  • 缺少内化的象征体系的人,很容易被媒体宰割。他们容易被宣传家操纵,被演艺人员安抚,被推销员蒙骗。我们会依赖电视、药物或政治、宗教的救赎,主要是因为我们自身没什么可以仗恃的东西,内心无力抗拒那些自称握有解答者的谎言。不能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,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。
  • 为写作而写作,不能说是浪费时间,最重要的是,它提供给心灵一种表达途径,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,记录事件与感受,以便在日后重温。它也是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,一种建立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。
  •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,从一开始就亲自控制学习的方向,至为重要。如果一个人觉得被迫读一本书,因为“应该”而走上某条路,学习的过程就变得格格不入。但如果学习是发自肺腑的感觉,非但毫不费力,还能带来乐趣。
  • 在理想状况下,强迫教育的结束应该就是自动自发追求更高教育的开始。这时,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、文凭或找份好工作,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,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,建构价值观,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。

第七章 工作之乐

  • 乐趣植根于复杂度的增长;在这个前提下,相对论观点不值一提。一个人若能像柯拉玛一样,把握与创造环境中的契机,他的体验品质很明显就超出那些甘愿容忍“荒芜”的现实、自觉没有能力超越现实的人,拥有的乐趣更多。
  • 工作越像游戏——亦即有变化、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,目标明确,有立即的回馈——乐趣就越多,不论工作者属于哪种层次都是如此。
  •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,需要两项辅助策略。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,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——诸如打猎、家庭式纺织、外科手术等。另一方面,还得培养像莎拉菲娜、柯拉玛、庖丁那样自得其乐的性格,加强技巧,选择可行的目标。这两项策略若单独使用,都不可能使工作乐趣增加太多,但两者双管齐下,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最优体验。
  • 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,也帮助老板和同事实现他们的个别目标;这么做当然比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得迂回曲折,也耗费更多时间,但长此以往,这么做一定会有收获的。
  • 这种替代的参与方式,至少暂时粉饰了浪费时间的空洞感。但是跟投注在真实挑战上的专注相比,它实在太薄弱了。从技巧的运用中产生的心流体验,会带来成长;纯属被动的娱乐背后,什么也没有。全人类加起来,我们每年浪费了数以百万年计的人类意识,这么大的能量本来可以用来完成更复杂的目标,带动乐趣横生的成长,现在却浪费在模拟现实的刺激追求上。大众休闲、大众文化,甚至包括所谓上流文化在内,都是因为外在的因素(例如炫耀个人的地位)才赢得消极的注意,成为心灵的“寄生虫”。它们吸收精神能量,却没能提供实质的力量作为报酬,只是徒然使我们变得比原来更疲倦、更沮丧而已。

第八章 人际之乐

  •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: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。
  • 一个人之所以重要,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;只有在我们因一个人本身的优点而重视他时,他才能成为最丰富的幸福泉源。
  • 独处的体验为何如此受到否定?最根本的答案是: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。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、外来的刺激、外来的回馈,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。如果缺乏外来的力量,注意力就开始游荡,思路也变得混乱——也就是第二章谈到的“精神熵”的状态。
  • 换言之,不要把新挑战看成需要压抑或逃避的东西,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。
  • 熬过孤独唯一的方法就是设法整顿注意力,不让精神熵损害心灵。
  • 一味追求逸乐的生活方式,只能跟建立在努力工作与乐趣之上的复杂文化共生。如果文化不能或不愿意再支持这批没有生产力的享乐主义者,他们就会变得无依无靠。
  • 但人生到了后期,友谊就很少出于偶然:它跟工作或家庭一样,必须努力培养。

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?

  • 一定得先改善实际物质条件,然后心流才能对生活品质有所裨益。换句话说,最优体验只是锦上添花,健康与财富才是根本。只有巩固“根本”以后,心流才有助于创造生活的主观满足感。
  • 若不保留注意力寻觅实际的变通之道,就非但找不到有乐趣的新挑战,反而会陷入压力的重重包围。
  • 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,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,充分投入,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。
  • 一个人有没有“自得其乐的自我”,最根本的不同在于,自得其乐的人知道目标完全由自己选择,并不是什么随机效应,也不是外来力量所造成的。
  • 只有在一个人的行动与行动体系提供的机会相称时,才可能真正投身其中。
  • 心流会鞭策一个人发挥创意,表现杰出。不断加强技巧,维系乐趣的需求,正是文化不断演进的原动力。它促使个人与文化都向更复杂的境界迈进。在体验中创造秩序的报酬,推动世界不断前进,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铺路,当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取代我们的地位时,一定比我们更睿智。
  • 从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创造和谐,是心流理论赋予追求最优体验者的最后一项任务。

来自微信读书

—END—